烟熏妆,豁牙,双手插兜,还有点儿暴力倾向——哪吒,一个看上去吊儿郎当的“熊孩子”,在这个暑假刷爆了所有社交网络。
这是国产动漫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塑造的“魔童”形象。不少观众觉得,“魔童”哪吒像个邪恶的丑娃,颠覆了以往印象中可爱小英雄的形象。实际上,作为中国经典的神话人物,哪吒常常出现在动画和影视剧中,40年前的经典动画《哪吒闹海》就已经对其进行过颠覆性改编。40年来,哪吒的荧幕形象在创作者手中不断被改造、设计和演绎,每一届都带着时代的烙印。
1979年的《哪吒闹海》,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“文革”后中国制作的第一部动画长片。建国以来,动画作品多以低幼、阶级斗争为主题,6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创作更是被提倡要写建国后的活人,不写古人、死人,更别说神话人物。《哪吒闹海》以最为观众熟悉的神话人物哪吒为主角,对封神原著进行颠覆性改编,成为被“文革”压抑的创作激情蓬勃奔涌的载体。在《封神演义》原著中,哪吒颇为凶狠野蛮,大闹龙宫、捉杀神龙,“一时性急”夺人性命,最后自我赎罪、剔骨还父。影片中,龙王则被树立为恶人形象,哪吒杀了敖丙救回两个孩子,为了保护百姓当着父亲的面自刎,后在太乙真人的帮助下还魂复生打败龙王。原著剖腹剜肠、还父母骨肉的情节本根源于封建思想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,而在影片中,这一桥段则有自我牺牲和反抗的正义意味:哪咤长袖飘飘、白衣若雪,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自刎,深沉的悲壮意境,将饱含中国色彩的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。也因此,这一经典哪吒形象被认为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反抗精神——反抗权威、反抗体制、反抗父权。
上世纪80年代开始,改革开放带动文化创作上的繁荣,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对神话原型的演绎。1986年版电视剧《西游记》里,哪吒成为孙悟空降妖除魔情节中的一个配角,由于拍摄经费紧张分别由一男一女两位成人演员饰演,其形象也并非邻家小孩,而颇有英武之气。此外,2001年播出的香港电视剧《封神榜》,则是以哪吒为主角展开的剧情。故事中,哪吒与母亲的母子情被放大,更加凸显哪吒人性化的一面。
“是他,是他就是他,我们的英雄小哪吒……”这首充满90后童年记忆的歌曲,正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的52集国产动画《哪吒传奇》主题曲。与1979年“动画片全龄化”定位的《哪吒闹海》不同,这部2003年的动画创作环境更加开放,作品定位则相对低龄,年画娃娃般的哪吒形象更加可爱调皮。在集神话、童话、传奇于一身《哪吒传奇》中,小哪吒被女娲选为正义化身,拯救世人,在一道道艰险难关中,慢慢磨炼成长为一位勇敢坚强的小英雄,成为当时最受儿童喜欢的动画形象之一。此后一段时间,在国产动画《我是哪吒》等作品中,哪吒形象逐渐走向低幼。
互联网时代,吐槽文化、搞笑文化兴起。2012年,根据漫画家寒舞的作品改编的动画《十万个冷笑话》在网上播出即引爆,其中的哪吒形象再次颠覆了人们认知。有着萝莉面容和健硕的身材的哪吒,凭借“金刚萝莉”的反差、萌萌的性格与无厘头的人物走向,深入人心,受到诸多二次元网友的喜好。同样脑洞大开的作品还有2018年根据漫画改编的短篇动画《非人哉》,这部动画将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广为人知的神仙、妖怪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,使他们成为我们身边有着神仙特色的宅女、暖男、上班族,赋予了新的生活和奋斗意义。其中,哪吒又变成了戴着红领巾的腹黑小正太,面容可爱甚至难以分清性别。
在最新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,原本灵珠转世的哪吒,变成了一个被魔珠诅咒的“小魔头”。导演饺子在接受采访时介绍,这个“投错了胎”的小哪吒生来就是要打破成见、扭转命运,因此设计形象时也突破了观众的“成见”,不再是个阳光少年。形象的颠覆之外,更为颠覆的是这位“混世魔童”与父母的关系。40年前哪吒面对的“封建大家长”父亲李靖,变成了新时代五好家庭的慈父标杆,与母亲一同试图用爱与包容去教化“魔童”。在新作中,哪吒的自刎也变成了“重生”——当诅咒来临,哪吒通过自己的努力,感化了敖丙,两人一起扭转了一个原本无解、必死的结局,也扭转了陈塘关百姓对他的偏见。也因此,哪吒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价值:个人成长、自我实现、反歧视等。正如导演饺子所说:“之所以做这个主题,是希望给正在奔跑在自己理想道路的人鼓励、希望、温暖、力量。其实哪吒是我们每个人,即便被塌下来的天压歪了头,也能挣扎着生出三头六臂把天扛起来!”
文章来源于:www.huoyuanpingtai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