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日,在温州永嘉完成山早村特大自然灾害报道,中新网浙江报道团队结束四天三夜的多地采访,踏上返程。关于此次报道的结尾篇如何落笔,团队有过讨论,终一致决定把它留给我们最想感谢的——暗夜中的那束光。
一切源于那场始料不及的“突发”。
“利奇马”登陆夜,与往常的每一次追风相似,我们夜听风雨、高度紧张。在台州玉环市应急管理局忙完此前一个阶段的工作后,已是凌晨2时许。由于连续工作近20小时,天亮还要前往温岭采访灾后情况,看到风雨稍有减弱的我们决定前往附近一家宾馆作短暂休息。
采访车开出的前几百米如预想般顺利。虽风雨交加,路上积水只是漫过脚踝。经过一个路口后,积水越来越深,前方视线也因停电和风雨受到影响。伴随着过水声愈发“沉闷”,车子出现抛锚。报道台风多年,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。
推开车门,水深超过了每个人的想象——涌入的浑黄积水已漫过商务车内部脚垫。谁也不知其涨势如何,出于安全考虑,我们决定撤离到路边等待救援。彼时,由于当地大面积停电,我们只能摸黑蹚水——男同事先下车,把女同事护送至路边,再返回水中“抢救”车上的设备器材。仅几分钟,往返两三趟的过程中,水流较之前又加快不少,起起伏伏最高高度可以过膝。
也正是从转移开始,一道由路边楼上射出的手电光在空中化成美丽光束,将水面打的发亮。“你们要不要上来?”“你们等一下,我们马上下楼开门接你们上来!”凌晨时分,寂静城市中传来的男声女声极具穿透力。
几分钟后,沿街的一家店面大门打开了。一男一女接我们进去,因为电梯停电,他们还帮忙把行李提上了四楼。
这里是一家名叫名家大酒店的宴会厅。因为自行发电,空荡的大厅依然明亮,摆满了圆桌和座椅。一个桌子上摆着刚吃完的饭菜,除去前述二人,还有几名员工在旁边休息。
交谈中我们了解到,他们是饭店当晚值班人员。因知道门前马路容易积水,便时不时从窗户查看路面情况。看到我们车辆抛锚后,向我们喊话的女子陈经理第一时间给酒店负责人打电话,得到同意后便和同事下楼把我们接了进来。
“你们吃饭没有,过来凑合吃点”“我们这里没有房间,只能让你们在这里休息了”“你们几个椅子并排起来将就睡会”“来,喝点热水暖一下”……素昧平生,一言一语令人温暖。
不久后,饭店负责人马总也来到宴会厅。“他们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接你们进来,我说这种天气肯定要接进来。今天也算是我们特殊的缘分。”
这一夜,我们6人在宴会厅里拉几张椅子,和衣而睡。这样此前可能会被视作艰苦的条件,因为心暖、心安,在当晚却成了幸福的享受。
几小时后,我们醒来准备出发采访,其他几名值班员工已经寻不见。细心的陈经理依然在岗,她端来一碗超大碗海鲜面,给我们作早餐。感受着其热情,我们唯有连声道谢,并记下联系方式,希望结束任务后再郑重表达谢意。
当然,我们想致敬的还有一位热心的玉环市民。当晚,记者在宴会厅往窗外观察积涝时,看到对面停电的居民楼三楼,同样有人将手电打向了我们的车子方向,力图施以援助。
作为媒体记者,每一次突发来临时,我们义无反顾冲上前线,把记录正义感动作为重任。而这一次,在这座浙南小城,我们成为了“故事里的事”,最真切感受到了我们曾热切寻找和悉心守护的:那是人的善、心的暖、情的真。
光源者,先熠熠生辉,后照亮他人。那一晚,在我们的眼中,他们活成了一束光。
文章来源于:www.huoyuanpingtai.cn